今年是中国大学跌落神坛的元年配资门户网中心官网,大学倒闭第一枪,已经在广东打响了!
说起大学,最近有个现象挺魔幻的:很多民办本科院校都在大幅降低录取分数来补招学生。
比如,广东本科第三次征集志愿降36分,陕西民办高校降30分补录;广西本科第四次征集平行志愿,甚至取消分数限制,不设报考分数要求,理论上\"0\"分的学生也能读本科……
要知道,以前民办大学再难,也大多端着“本科”的架子,宁可招不满也不愿意降分,怕丢掉身价。而且就算有降分的,一般也就降个20分以内,不像今年这么狠。
但今年,它们彻底绷不住了,分数线像雪崩一样猛。而且就算如此,不少院校还是出现了招不满的现象,
比如在广东20多所民办本科院校中,有14所高校需要补录。经过三次征集志愿后,仍有多所高校“未招满”。
湛江科技学院,原本该校计划招生7544人,没想到一开始只有1189人,经第三次征集志愿后“缺口”仍有2900余人。
广东的情况如此,其他地方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。
那么,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?
其实也很好理解,一旦家长们心里算清这笔账,自然就不会再买账了。
.01
为啥分数雪崩也招不满人?
第一,学费一路飙涨,教学质量原地踏步
有些民办院校,为了赚钱,设置一些完全不接地气,和市场需求八竿子打不着的“水专业”,学生们辛辛苦苦学了四年,结果发现毕业之后成了就业市场上的“滞销品”,学校口碑一落千丈。
第二,就业寒冬下,家长对学费敏感度攀升:
一些民办院校不仅专业很水,学费还不便宜。民办动辄年均3万-8万学费,有的甚至年均学费高达15万,
就算按照一年5万学费计算,4年下来加上各项生活开支等,起码都得20-30万。这笔钱甚至足够在很多省会城市和地级市付一套房子的首付。
对于家长来说,一边是大学学费年年猛涨,三万、五万甚至八万,贵得让人读不起;另一边,孩子寒窗苦读四年,毕业就找不到工作。
再对比公办院校,一年学费才5000-1万元,家庭自然更倾向性价比选择,尤其是地方公办院校新增应用型专业,学费仅为民办1/3,而且就业相对得到保障,所以很多孩子干脆报考公办高职院校。
.02
今后,中国的民办本科面临的困境
靠发文凭就能生存得不错的时代,已经一去不复返。预计到2034年高校生源将锐减40%,这也就意味着,如果民办高校还只想着赚学费,没有真本事,当少子化影响真正到来时,肯定最先被淘汰。
当然,也不是所有民办高校都一概而论。比如东莞城市学院,因为专业设置贴近本地企业需要,这次缺额就很少。
还有一些好学校,比如珠海科技学院,因为就业好、有本硕连读项目,基本还是招满的。
另外像福耀科技大学、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这种有特色的民办大学,反而受到高分生的青睐。
.03
民办本科\"宽进\"之后,怎么保证\"严出\"的问题?
现在很多学校和社会似乎还没认真想过“严出”这个问题。
智联招聘报告指出,民办本科毕业生首份工作薪资较公办低22%,且晋升周期延长1.5~2年,加剧学历贬值认知。
原本就业就颇受歧视,面对这种冲击,该怎么办?
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针对此,“宽进严出”不只是学校的事,学生和家长也要转变观念——别光盯着“考上大学”,更要关注“在大学里能学到什么”。
比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,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,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职场做好充分准备。虽说这类院校挂科率高,但毕业生特别抢手,只要一毕业,就直接被企业抢光。
所以民办大学要想活下去,就得加快转型,别再做“文凭工厂”,更要变成能教真本事、帮学生找工作的“就业加油站”。
未来趋势:
未来,民办高等教育或将两极分化——差的民办学校会被合并或关门,而转型成功的学校,通过“学历+技能双认证\"重建竞争力。
说到底,很多民办学校还没从“发文凭”转向“促就业”,比如和企业合作不够、老师缺乏行业经验等等,导致社会信任度持续走低。
不过好消息是,教育部已经在试点改革,把毕业生创业率、技能证书获取率纳入考核,倒逼教学改革。
一些好的民办高校也在尝试和企业合作开“定制班”,实现98%对口就业。
当学历的泡沫被现实戳破,教育的价值终将回归到真本事和真需求上。
混日子的大学,注定没有未来。
(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)
永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